利用高新科技,搭建交流之桥——“协同备课系统”进入常规运行阶段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发展部 时间: 2015年05月13日 00:00 浏览量:

2015年5月7日,由教育发展部统筹发起,华师附属小学、附属大亚湾小学共同参与了备课,本次进入协同备课系统的老师分别为华师附小的彭静、柳春燕和杨小军老师,以及附属大亚湾小学的陈萍、叶小青、魏娜老师。整个过程围绕三年级语文第17课《可贵的沉默》展开,总时长为2小时。首先,附属大亚湾小学的三位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准备的教案及课件。随后,华师附属小学语文教研组的三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并结合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回答了大亚湾小学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何学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等。此次协同备课,标志着基础教育合办学校“协同备课系统”正式步入常规运行阶段。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沉默”不沉默

附属大亚湾小学 陈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远程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进,远程协同备课普遍展开。这一新型的备课模式,让我们更有机会向那些有优秀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

周四下午,我们与华师附小本部的彭静老师、柳春燕老师、杨小军老师就《可贵的沉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远程协同备课,可以说,这次的协同备课让我们受益匪浅。虽然,与三位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可是她们对我们的每一次指导,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贵的沉默》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课文以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

准备这一课,我们通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带学生走进“热闹”,感受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为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是,难点就是体会沉默的可贵。在这一课的难点上,可以说我们是不太好把握的,因为不知该怎样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为什么沉默是可爱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与三位老师沟通后,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彭静老师的那“对‘沉默’的理解”。彭老师说,“沉默”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沉默”表现在课文哪些地方;二是“沉默”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是孩子们在思考;三是为什么“沉默是可爱的”可以通过理解补白式的句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是啊,彭老师的一席话让我顿然醒悟!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难点难以突破,其实是自己还没有真正把握文本、吃透文本、把握思想。

对于本课的一个教学点“如何学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方法”也是我们疑惑的问题之一。对于日常的教学,我们该如何利用文本,把方法教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与柳春燕老师的沟通中,柳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提议,利用对比法、去词法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文本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谈感受,谈发现,从而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另外,彭老师和杨老师也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建议。

虽然这次的协同备课与三位老师仅进行了短短两个钟的学习,但却给我们三个后生上了非常可贵的一课,让我们受益匪浅。衷心感谢发展办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也感谢三位老师的毫无保留的授课!

附属大亚湾小学 叶小青

2015年5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华中师范大学发展办提供的一次远程协同备课,对方来指导的专家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彭静老师、柳春燕老师和杨小军老师。这三位老师对我而言已不再陌生,早在去年的督学活动课上就有见识过老师们的过人之处,这次的面对面指导交流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在听了我校魏老师叙述我们这一节课的大致思路后,对方老师首先肯定了我们的主线,即孩子们的情绪是热闹-沉默-热闹的,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第一环节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通过播放生日歌,把学生带入上节课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日的时候父母都是如何给自己庆祝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充分体会课文第一幅插图中的热闹。第三个环节则引导学生“寻找对父母的爱”,带孩子们走进文本,入情入境,理解沉默的“可贵”。第四个环节是延伸点题、升华情感,让学生真正懂得沉默的可贵。经过三位老师专业的指导,我们更加明确地将这一课的思路定为这四个环节。

二、入情入境,指导朗读,读出层次。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彭静老师建议通过让学生认真品读12-14自然段,抓住“安静”“依然很安静”“沉静”等词语,让教室里再现“寂然无声”的情境。此时再加上老师的动情叙述,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表达出思想感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稍慢、 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从而体会到“沉默”并非指不说话,而是在思考。

三、在整堂课中尽量把学生带入文本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三位老师建议设计多一些补白,帮助学生。比如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孩子们的动作、神态,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孩子们沉默的内涵。

四、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

课文中几处出现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这种细致巧妙的人物描写方法,可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应用这种方法对我们这些新老师来说还有一定困难。柳春燕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她的一些方法,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去词比较法,如“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柳老师将句子里面的“骄傲地”和“神气十足地”两个表示神态的词语去掉,让学生来比较其效果,从而突出这两个词语对人物描写的重要性。这无形之中就教给了学生写作方法。

这次协同备课不仅收获了知识,还看到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这对自己是无声的鞭策,我要努力再努力。

附属大亚湾小学 魏娜

2015年5月7日,华师附属小学、附属大亚湾小学开展了第一次远程协同备课,我们见到了华师三位久违的老师——彭静、柳春燕、杨小军。首先,我代表学校备课组发言,针对三年级第17课《可贵的沉默》展开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阐述。接着,我们三位老师提出教学问题:“如何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运用到写作;教师如何正确使用引导语;如何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华师附属小学语文教研组的三位专家老师给出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同时她们还结合自己的课件和教案,加以分析。

协同备课前,我们三位老师进行了充分的筹备阶段。一开始我们各自钻研文本写教案,集体备课商量讨论,重新整理出一份新教案,再根据教案制作课件,全校语文老师给出建议,最终修改确定教案。虽然这次备课花费了很长时间,但这个过程让我加速成长。

这是我校第一次参加远程协同备课,听完三位专家老师的建议,我受益良多:

一、教师教学生方法。

叶小青老师提出如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彭静老师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只有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才能全面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给出了几个方法:1、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大意;2、从课题入手,如《可贵的沉默》这课,可以抓住热闹和沉默的一组反义词归纳大意;3、或用文中的一句话、一个小标题、一个短语概括大意;4、利用搭桥,以填空的方法概括大意;5、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概括大意。

二、教师学会备课。

学会如何备课是老师的专业基本功。三位专家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不难发现她们的共通点都是:解读文本是首要,钻研文本是基础,抓住重点是关键,突破难点是精髓。作为新老师,欠缺经验,更应该备好每节课,备课时只有深挖渗透素材、钻研渗透艺术,才能真正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教师善于引导。

教师提问的方法要精当、简洁明了:1、指向性明确,问题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2、不要追问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3、教师的评价语要有引向性;4、提问要围绕教育目的展开,当学生有始料不及的回答,教师应该时刻明白需要达到什么要求,及时引导学生回归问题的关键点。

经过这次学习,我总结了自己备课欠缺对文本重点词句的扑捉和深入探究,以后我应该要加强自己解读文本,不要过多的依靠教参。

同时通过这次协同备课,我想提出几点建议:1、希望以后可以继续举行远程协同备课活动,促进两校老师的交流,为我们附属大亚湾小学的老师增进学习空间;2、希望课后有教师交流平台,以后各校遇到教学问题可以随时方便提问和解答;3、希望可以远程观摩其他学校远程协同备课的场景,有助于自身教学提升的经验和方法,吸取多方学校的教学经验水平。

上一篇: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办学校第四期校长研讨班举行